首頁 » 姓名測試 » 姓名知識 » 按出生地起名

按出生地起名

按出生地起名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渙渙大國,除不多的幾個荒無人煙之地外到處都生活著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當然各地每天也都有新的人口降生。由於孩子的降生之地各有名稱:從小的來說有產房、醫院、家庭、社區、街道、村落,大的來說有省、市、縣、鄉、山、林、川、澤、江、河、湖、海,乃至民族、國家、洲際、世界、星球、宇宙,這些眾多的名稱或其別稱、變通形式也都可以用來起名。並且,如果我們使用得當,起出的還會是別致而又充滿紀念意義的名字。以孩子的出生地點起名,其實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方法。如被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本名孔丘,字仲尼,名和字都來源於家鄉曲阜東南的尼丘山。像這種以出生地附近的山名起名的情況,是以出生地點起名方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另外,在古代,我國還有一種用出生地稱呼別人的習慣,在這種習慣影響下,有些人原來的名字反而少為人知,這種稱呼幾乎成了一種名字,其實也屬於以出生地點起名的一種特殊現象。其中如中華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又被稱為烈山氏或歷山氏,意思是說他是烈山或歷山一帶的首領,這裡的烈山或歷山就是他家鄉的地名,而當人們提到烈山氏或歷山氏時,至今都知道所指的是他,是他的一個另外的名字,人們在無意之中為他用家鄉的地名起了名字。同樣,相傳黃帝居住在軒轅之丘,也稱軒轅氏。唐代詩人張九齡生於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歷史上又被稱為張曲江;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人稱柳河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家於臨川(今屬江西),人稱王臨川;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祖籍江陵(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人稱張江陵;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是王安石同鄉,也被稱為湯臨川;近代改良家康有為家於廣東南海(今中山市),人稱康南海。

以上這些稱呼都與他們的出生地有關,實際上也都可以被當做是一種由出生地而來的名字,只不過是起名的時間不是在他們出生時罷了。至於古代還有人被用當官或僑居、流放之地的名稱相稱,這些地方雖不是他們的出生地,但也是由地名而來的名字,屬於一種用出生地起名的近似情況。這類的例子如漢代文學家孔融因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任彭澤令,人稱陶彭澤;南朝詩人謝眺曾任宣城太守,人稱謝宣城唐代詩人韋應物曾在蘇州任職,人稱韋蘇州;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任職於嘉州,人稱岑嘉州;等等,都是如此。利用孩子的出生地點起名,以及由此而來的名字,在今天的人名中其實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即使不少名人的名字也是如此。如郭沫若、劉太行、魏京生、陳魯豫、秦晉、黃河、潘長江、景崗山等名字,幾乎個個都與出生地點或地名有關。其中郭沫若的名字來自於他家鄉附近的兩條河流沫水和若水,劉太行的名字因為他出生在太行山,魏京生的名字表明他是一個生在北京的人,陳魯豫的名字來源於父母祖籍山東和河南的簡稱,秦晉的名字是因為父母分別是陝西(簡稱秦)和山西(簡稱晉)人,黃河和潘長江的名字來源於我國的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河流的名字,景崗山的名字顯然是受了革命聖地井岡山的影響。諸如此類的名字其實還可以舉出很多,我們也從中可見,出生地點的名稱其實也是多種多樣。由於情況比較複雜,加上出生地有時又被稱為籍貫,因此,這種以出生地起名法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以出生地起名、以籍貫起名和以出生地與籍貫結合起名三種情況。其中,這種意義上的以出生地起名實際上僅僅指出生地點,前述郭沫若、劉太行等人名字的來源都屬於這種情況。

又如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幼名福松,據說是因為出生在蒼松之下才有的名字。“左聯”作家柔石原名趙平福,因為家鄉浙江海寧縣城西有座“金水柔石”橋,便取橋名為筆名,並以筆名傳世。著名畫家黃賓虹本名質,名字來源於家鄉安徽款縣潭渡村南的“濱虹亭”。現代作家老舍的大女兒出生在濟南,老舍給她起名舍濟。著名歌唱演員關牧村生於古代著名的牧野之戰的地方,今河南省新鄉市牧野村(俗稱牧村),父母為了讓她不忘生養她的地方,便為她起名牧村。著名詞作家田漢為兒子起名田海男,是因為他的出生地在_上海。上述這些名字都明自簡潔,兼有紀念意義,其實都是不錯的名字。另外,如有人因為生在洛陽而起名洛生,生在上海而起名申生(申是上海別稱),生在武漢而起名漢生,生在雲南而起名雲生,生在同仁醫院而起名同仁,等等,也都屬於這種情況由於孩子的出生地名稱可以是很多,選取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家庭、醫院、村莊、辛卜區、鄉、縣、市、省、國家等的名字都可以考慮,甚至出生地的建築物、家鄉附近的名勝占跡、地方標誌等的名稱都可以入名。如有一對夫妻家在湘江之濱的衡山腳下,當有廠孩子後為他起名“祝融”。這一名字從表面看來與地名的關係不大,實際上仍與地名有關,是從衡山的主峰名稱祝融峰而來的。衡山是我國五嶽中的南嶽,又稱南山,民間為人祝壽時常說的“壽比南山’‘所指的就是這座山。

該山據說石72峰,其主峰祝融峰的名稱來自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祝融是上古炎帝的後裔,‘言為火正,職司南方,以火施化,死後為火神。這對夫妻用他的名字為孩子起名,既有希望孩子勇敢善良的願望,又有祈福孩子長壽之意,更有紀念孩子的出生地點的想法,真可謂一舉三得。利用孩子的籍貫起名,也是一種常見的方法。籍貫又稱祖籍,性質與出生地相近,但又不完全等同於出生地,因為不一定每個人都生在家鄉現在許多人為了事業等常常四海為家,以致遠離家鄉,縣至一輩子都沒有回過祖籍地,但月是故鄉明,對故鄉的深情一直不斷,通過為孩子起名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也是不少人的做法如在許多大城市或我國的沿邊各省區,都可以看到如李粵、黃遼、思湘、念蓉、杭軍、憶南之類的名字,其中粵、遼、湘是廣東、遼寧、湖南的簡稱,而有這些名字的人並不生活在這些省,名字的來源都是為了紀念家鄉、至於念蓉、杭軍、憶南等名字,也各與籍貫成都、杭州、南寧等有關。又如當代有位著名的作家和評論家巴人,他原名王任叔,是四川人。四川古稱巴蜀,為了紀念家鄉,他便以“巴人”作為筆名,這一筆名還被很多人當成他的名字,而他的原名反而很少有人知道。另一位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堯棠,祖籍也在四川,巴金也是筆名。由於他長期生活在七海,這一筆名中的‘。巴”也被認為有懷念家鄉之意。把孩子的出生地與籍貫結合起來起名,同樣可以起出很別致的名字。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在城市,都可以看到用了兩個地名的名字,如前述的魯豫、秦晉,儘管不一定都屬於把出生地與籍貫結合起來的名字,但至少有一些是這樣的。僅以把兩個地名連在一起的名字而言,目前發現的其實有很多.如把一化京和廣州兩個城市的名字連在一起起名“京穗”,用上海和南京的簡稱起名“滬寧”,以及起名秦豫(陝西一河南)、豫川〔河南一四川)、吉貴(吉林一貴州)、甘津(甘肅一天津)、渝蓉(重慶一成都)、京寧(北京一寧夏少、申杭(上海一杭州)、皖青(安徽一青海)、閩蘇(福建一江蘇)、川越(四川一浙江)、秦湘(陝西一湖南)、魯湘(山東一湖南)等,都屬於這種情況。

另外,在20世紀60年代,有不少大城市的青年回響黨和國家的號召到邊疆地區進行開發建設,其中如北京青年到黑龍江和內蒙古、上海青年到新疆和雲南等地的人都很多,有些人還在當地生根,生兒育女。為了紀念這種經歷,便把家鄉的名字與紮根地的名字連起來為孩子起名,起出的名字有京龍、蒙京、滬新、申疆、海新、新浦、新海等,既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又充滿了對紮根之地的熱愛,同時還帶有對子女的期望,讓人透過這些名字就能感覺到熱血的流動。由上可見,出生地等的名字都可以被用來為孩子起名,一個名字往往可以引出一個動人的故事,銘記著人生履歷的開端。加上這種起名方法與其他方法相比可供選擇的餘地更大、更自由,從而使這類的名字極富個性和紀念意義,所以也成為一種常見的起名方法。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研究,還可以發現這類名字的來源還較為複雜,其中有些人的名字可能是國家的名稱,有些則是省區名或市縣名、鄉村街道名、工作單位名、山少11湖海名等,多種多樣,不一而足。其中,用國家名稱或別稱所起的名字有盛中國、李中華、周華生、方華夏等,名字中的“華”既是國家名又是花朵的“花”字的本字,在人名中的使用率相當高,常見的名字還有華強、新華、愛華、文華、子華等。當然,還有人在起這類的名字時使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名稱,如李朝鮮、趙印尼、錢南洋、孫美加、劉亞洲、張中東等,都是如此;用省區名稱或別稱所起的名字主要是採用其簡稱,如豫生、魯生、遼生、陝生、贛生、鄂生、冀生、川生、粵生、晉生、貴生、滇生、閩生、浙生、湘生、桂生等,從名字上一眼便可以看出出生地。當然,也有人起名用省區的全稱,或者用全稱的一部分起名,起出的名字有劉長春、孫青海、王吉林、謝福建、王新疆等。對於那些在省區的名字中有東、西、南、北等方位字的人,不少人也喜歡用這些方位字起名。

如生在山東、廣東的人喜歡以“東”字起名,生在江西、山西、廣西的喜歡人以“西”字起名,生在河南、湖南、海南的人喜歡以“南”字起名,生在河北、湖北的人喜歡以“北”字起名,都屬於這種情況。由於省區的名稱有限,起名時為了避免重名,還可以搭配別的字進行變通,如生在河南就不一定要起名豫生,可以叫豫光、豫強、興豫,或用“豫”的同音字玉、宇、雨、育、羽等起名為玉華、天宇、雨艷、育容、金羽,以及用河南的別稱起名為中州、中原、豫州等。用出生地為孩子起名,還有用市縣名、鄉村街道名、工作單位名、山少11湖海名等多種起名方法。其中,由於我國市縣的數量非常多,採擷人名不易重複,加上市縣名稱與省區名稱相比更為具體,紀念意義更強,而有些名稱本身又是很好的名字,因此,用這些名稱或別稱起名的人更多,起出的名字也更加有意義。根據我國現有的行政區劃,目前各省區可用於起名的市縣名稱如北京的昌平、延慶、大興,天津的寧河、武清、靜海,河北的新樂、安平、武強,山西的左雲、右玉、文喜,內蒙古的巴林、興河、寶昌,遼寧的新民、長海、朝陽,吉林的長春、永吉、和龍,黑龍江的集賢、大慶、尚志,上海的奉賢、崇明、金山,江蘇的武進、興化、連雲(港),浙江的文成、龍泉、仙居,安徽的懷遠、望江、天長,福建的福清、平和、永安,江西的進賢、萬年、興國,山東的招遠、泰安、棲霞,河南的修武、獲嘉、靈寶,湖北的雲夢、竹溪、鶴峰,湖南的桃源、嘉禾、鳳凰,廣東的惠來、高明、新興,廣西的金秀、永福、樂業,海南的文昌、定安、東方,重慶的榮昌、長壽、永川,四川的洪雅、廣安、武勝,貴州的修文、興義、餘慶,雲南的羅平、雙江、瑞麗,西藏的安多、亞東、米林,陝西的長安、鳳翔、安康,甘肅的靜遠、華亭、山丹,青海的樂都、共和、玉樹,寧夏的永寧、同心、靈武,新疆的和靜、裕民、福海,以及香港的九龍、葵青、元朗,澳門的望德、風順、嘉模,台灣的雲林、宜蘭、新竹,等等,都含義較好,風格典雅,直接拿來就是很好的名字。即使不願照搬這些名字,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改造成一個比較滿意的名字。至於市縣名稱的別稱,其數量同樣很多,其中當然也不乏可供選取的素材。如常見人名中的京生、津生、滬生、渝生、穗生、杭生、夕生、漢生、蓉生、琴生、洛生等都是用了出生城市的別稱,分別表示他們的出生地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杭州、南京、武漢、成都、青島、洛陽。至於用住處附近的鄉村街道、工作單位的名稱或別稱起名,所起的名字有胡鞍鋼、王北航、姚軍營等。

此外,還有人喜歡用山川風光的名稱或別稱為孩子起名,認為山川湖海鍾靈酞秀,是大自然的造化,用它們的名字起名除有紀念意義外,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於是,如果孩子生在河南就起名篙山,生在新疆就起名天山,生在四川就起名峨眉,生在山東就起名沂蒙;或者生在桂林起名灕水,生在南京起名秦淮,生在大連起名海濱,生在湖南起名洞庭,等等。甚至,我們還可以見到袁伊洛、喬珠江、趙平原、史東山、鍾北海、陸嘉陵、張龍江、文運河、王五嶺、李九華、黃山谷、萬洪湖、焦祁連、陳瑞麗等頗具詩意的名字,其名字也幾乎都與山川湖海有淵源關係。以孩子的出生地點起名,除以卜所說的幾種情況外還有不少。如我們在看報紙或聽新聞時,不時可以聽到某孕婦在旅途中分娩的報導,為了表示紀念,孩子的父母常給孩子起名路生、車生、舟生、船生等,這樣的名字實際上也是以出生地點起名。有些人起名時還喜歡把出生地和出生時問聯繫在一起,為孩子起名為春燕又春天生在北京或河北)、夏青夏天生在青海)、秋榕(秋天生在福州)、冬寧(冬天生在南京)等。再者,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名字雖然也來源於孩子的出生地點,但情況比較特殊,更多強調的還是名字的紀念性如革命烈士糜文浩在上海從事秘密E作時被捕,當時妻子正懷著孕。他自感無法再見到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便在臨刑前請難友轉告妻子,若生男孩就以刑場所在的楓林橋名稱中的楓林”為名,要他牢記血海深仇,繼承自己的遺志。可見,這也是一種用出生地點的名稱起名的方法,不過更為特殊罷了。當然,利用孩子出生地起名的方法固然很好,也不是說沒有局限性。

可供起名的出生地名稱很多,但我國畢竟是一個人門眾多的渙渙大國,再多的地名也遠遠少於人門的數量,如果起名都採用這一方法,仍難免造成大量重名,從而使這種用出生地起名的方法顯得取材範圍狹窄,所起的名字也不免讓人感到乏味。同時,由於孩子的出生地點各有不同,在用這種方法起名時也要考慮到孩子出生地點的民風民俗並不一致,要適當照顧不同地區之間的實際差異,以免在孩子長大以後遷到新的地方時,因為名字與遷人地區的風俗不同而顯得不適應。這種差異有些是發生在城鄉之間的,有些受不同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如就城鄉之間的差異看,城市作為人類改造最為徹底的人文系統,經濟因素活躍,人的生活觀念、社會心理相對開放、自由,文化親和力強,從而在起名時較注重名字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品味,喜歡用意境深邃的文字如羽、聰、楚、文、思等起名,藉以體現出活躍、多樣的城市氣息。而農村由於受氣候、上壤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經濟狀況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人的思想意識相對穩定、保守,起名時多重視與鄉土親和力強的傳統文字,如喜、生、好、榮、財等,藉以表達富貴平安、光宗耀祖的個人期望,從中還體現出一利,質樸、平和、歸屬的鄉村文化氣息、。有些地力一還普遍存在起阿憨、阿狗、阿賴之類賤名的習噴,祈求孩子易於養育,而城市則不存在這種習俗。又如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我國實際上存在著經濟發達區和欠發達區,兩區域的名字雖不能說截然不同,但其中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廣東為例,改革開放後經濟首先騰飛,起名也最早出現了都市化和港式化的明顯特徵。根據有人對相關人名資料的分析顯示,當地在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名字中有不少人使用了生僻字、雅意字,而那時即使是北京、上海這樣城市的人起名還沒擺脫政治化的羈絆,其原因顯然與因為經濟發展而追求個性化、實現自我價值的因素有關。並且,其名字喜歡用韻、管、帥、龍、暇、蓑、漫、禎、筱、欲等字,用字華麗,追求意境和現代感,明顯是受了港台文化的影響,也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

相反,同時的欠發達區起名更多保留了傳統習慣,使用麗、秀、梅、桃、素、秋、巧等字或表示時令、節日等內容的字眼,受經濟的影響不明顯。再如從文化發展水平看,由於我國疆域跨度大,各區域的氣候、食物、土壤、地形差異明顯,表現在文化上也各具特色,其中吳越文化清麗靈秀,關東文化直爽豪放,草原文化雄闊粗獷,青藏文化神秘封閉,嶺南文化開放自由,等等,都有明顯可見的差異。據此,也有人關注過這種文化差異對起名的影響,如發現浙江東部的人起名喜歡用“根”字,山西農村的人起名喜歡用貶意字,廣東人過去起名喜歡用“帝”字,等等,並說這是因為浙江東部的人用“根”字起名是由於當地普遍存留大樹崇拜的傳統,山西農村的人因為生存環境惡劣而故意用貶意字祈求孩子平安,過去的廣東人那樣起名是因為當地有信奉上帝(如洪秀全曾創拜上帝會)、崇拜“關帝”(關羽)的習慣,這些解釋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不僅如此,又如生活在廣漠高原上的蒙古族人豪放、勇猛、曠達,起名為迷阿禿兒、成吉思汗,意思分別是勇士、大海,也反映了這個民族特點;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篤信佛教,起名為呼畢勒罕、托音呼圖克圖、赫祖德贊,意思分別是化身、活佛、天神,含有神秘、聖潔之意,很容易讓人與當地茫茫雪域、法音繚繞聯繫在一起,同樣帶有地區性特點,也是與出生地點有關的另一種性質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