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諧音周易起名
在給孩子周易起名時,有的人喜歡用諧音學。但這個辦法並不是萬能的,它要受兩種限制:其一,字義的限制,即必須用一些有美好意義的諧音;其二,並不是每個姓都有諧音或是較好意思的諧音。有的字甚至會適得其反,如“吳”、“王”、“費”等字甚至還有否定的含義,所以我們必須要注意給孩子用諧音命名時的“四化”問題。
一優雅化。諧音要避免可能對人的誤導。
像這些名字如:“龐博”這個名字,除了廣識博學的意思,還有和“磅礴”一詞同音,取其氣勢宏大的意思。武岳,諧“五嶽”;潘峰,諧“攀峰”。取攀登高峰之意;文彥博,“彥博”諧“淵博”;江不凡,“江”諧“將”,取將來不凡之意;諸如以上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使人們一聽到這些名字,就自然而然地與語言中有意義的詞的相同語音聯繫起來,使名字的內容更加豐富。這些名字諧音很好,能透出一股書卷氣。
二合理化。諧音命名一定要諧得有理,不要變成“邪音”。
諧音取名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姓氏諧音,如劉(留)青山,羅(騾)揚鞭,何(河)思源,朱(珠)寶庭,於(魚)得水等。二是名字諧音,如馬辛(新)春,史靜(敬)賢,鄧艾(愛)民,孔從洲(周),李公朴(仆)、馮錦汶(文)等。這些諧音就很好。
語義的姓氏有薛、雪、學;譚:談、潭、潘:盼、攀;辛:心、新;趙:兆、照;楊:揚、羊;宋:送、頌(誦);劉:留、流;何:河、和;鍾:中、眾等。用這些字去起諧音名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
三趣味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命名要低俗,相反應該考慮周全,不留這種可能性。
四有文化。在這裡筆者並非說周易起名者是真的沒文化,指的是可能無意之中會造成的不雅諧音會作怪。例如有的取名者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卻忽略了名字的同音詞可能是貶義的。如“於剛”會使人想到“魚缸”,“侯岩”會使人想到“喉炎”,“范婉”會使人想到“飯碗”。
此外,下列三姓者應引起足夠高的重視,因為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叫出毛病來。這三個字是“吳、王、宋”。先說“吳”字。這個“吳”姓命名注時須意,因為“吳”與“無”諧音,搞不好便有反其名而意之的可能。
也許大家還記得60年代末的風雲人物吳法憲吧?此名諧音則大為逆耳,為“無法限制”之意,也就是“無法無天”,以致後來開始流行一句歇後語叫做“吳法憲的弟弟-吳(無)法弄”。
“王”姓,使用得當則生華彩,如《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書法家王羲之,北宋王安石等人的姓名。但使用不當,“王”字會使人聯想到諧音“亡”字上。歷史上諧音案最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貶王國鈞(諧音“亡國君”)了。
另外還要注意“宋”字。據《明史》記載,錦衣衛指揮使宋忠曾議娶韓國公李善長之女,其時李善長正臥病在床,問其姓名,答:“宋忠。”李善長大怒,將其逐出府門。原來,宋忠諧音“送終”,李善長正患病,女婿卻來“送終”,不由他不怒。沒過三年,宋忠與燕兵大戰,死於陣前,果真送了自己的終。
如“劉洋”這個名字,人們一聽到語音,總是與“到外國留學”意義的“留洋”聯繫起來。另如劉放、魏陽、韓淵、杜子達等名,諧音出來就成了流放、餵羊、含冤、肚子大等晦氣不堪的詞;又如“揚”字常入名,與“張”相配,得名張揚,殊不知“張揚”一詞在俗語中就是輕挑虛浮,愛咋乎的意思。
像這樣姓名合起來諧音不好的,即使在今天也屢見不鮮。所以父母在周易起名之時,一定要把姓名合起來考慮,儘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字義不佳的諧音。
在正常的情況下,姓和名是合在一起,而不是分開的,所以我們對名字的諧音,一定要和姓氏連在一起考慮。比如“信”字,意、音皆好,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氣概。漢初大將韓信,耀武揚威破楚霸王項羽於垓下,其名正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