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族譜
吳人認為,族譜是神聖之物,修譜是對宗族的一大貢獻。各家吳氏族譜,大談族譜的神聖意義與作用,成為卷首譜序的主要內容。清順治十二年《(湖南)八甲灣吳氏譜序》曾說:“夫族之有譜,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吳氏譜序》也說:“譜學之興,其有益於世也大矣,蓋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譜的作用,說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國,族譜的神秘意義,首在維繫宗法制度,保持血統純正。
《延陵吳氏家譜序》說得好:族譜興起於中古而有先王之遺風。“先王宗法壞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後譜作,譜作而後分明,分明而後義生,義生而後禮行,禮行而後祖尊。”族譜的出現,就是在宗法制度敗壞後一種挽救宗法禮制、維繫血統純正的產物。有了族譜,就有了區別、分明,就知道自已是從哪裡來的,屬於哪一宗、哪一支,不會亂認祖先宗派。沒有族譜,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所歸屬。隨著宗族的發展,子孫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間就會日益疏遠,甚至同族兄弟都視如路人。而有了族譜,就能聯絡宗族同姓之間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聯族姓,承先啟後之謀,莫切於此(譜)(乾隆已亥吳以忱《丹徒吳氏續修譜序》)。在大多數吳姓宗譜的家范家規中,多把修譜系作為突出的一條。
正因族譜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吳姓宗族無不重視族譜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譜之修,都要先註明受領人姓名,開明譜牒部數。宗規要求族人對族譜要留心收藏,勿視為泛常。不得亂筆塗改或讓鼠咬蟲傷,潮濕霉爛,更不得貪財出典,否則嚴懲不貸。吳氏支譜《給譜錄》就規定“公議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攜譜齊集公所,憑值年人眼同會看,倘有毀壞者聽罰,其遺失出典者,議罰不輕,嚴追不貸。”
各家修譜,往往都要請學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吳姓族譜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發展歷史,或述修譜緣起經過,或論族譜之重要意義。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簡短的歷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時,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現存吳姓譜序,最早當推唐代著名文學家吳少微的《吳氏正宗譜序》。吳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孫,他的詩文雄邁高麗,與富嘉謨合稱“吳富體”。此後之吳氏譜序,宋初有著名學者、龍圖閣大學士吳遵路的《丹陽吳氏宗支錄初編敘》。宋以降,至民國時期,文人學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吳氏譜序,就數不勝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