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遷徙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國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動的一些情況。
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已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
三國時,魏有邵樂丞邵登,河南人;吳有節義之氏邵疇。晉代有安陽人邵續,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內。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南齊有武陵人邵榮興,八世同居。據有關資料記載,唐朝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人。由此可知,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北、南遷徙者。
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16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朝初期,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19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
宋、明時期,邵氏還分布於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陝西、山西等地。歷清朝至近現代,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有邵氏遷至台灣,後來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明朝時期,邵文端帶領四子:邵邦舉,邵邦進,邵計成,邵奉舉,從河北棗強縣遷徙到霑化縣,建立大邵村,此後,其子孫又建立北邵村,此二村合成邵家,計成,奉舉遷居利津縣,建立邵家草場。目前邵文端一系已超萬人,2008年9月,在山東霑化大邵舉行了立碑祭祖儀式,數千人參加了緬懷先人,共創未來的大型祭祖儀式,並續邵氏家譜。
如今,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5省的邵姓約占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右圖冊為蒐集到的一些地方仍以邵氏為主聚居的村落圖片。